內容來自hexun新聞
轉型期食源性疾病背後 非法添加致高昂社會成本
[ 厲曙光認為,現在“違法成本太低,執法成本太高。同時監管的投入還遠遠不夠”。以上海市為例,一個區食品藥品監管人員平均隻有三十幾個人,而食品企業有5000多傢。“兩人一組進行監督,假設365天不休息,每兩個人一個月要走訪150傢企業,一天要走5傢企業。如何夠?”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近日表示,最近一次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顯示:平均6個半人中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這意味著一年有2億多人次患病,這個數字還是相當大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研室主任厲曙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據我國國傢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統計,2006~2010年,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報告2023起,累計發病62920人,死亡967人。但食源性疾病並非中國獨有,在許多國傢都導致瞭高昂的社會成本。隻不過中國食品行業中屢見不鮮的“非法添加”尤其增強瞭食源性疾病的風險。患者人數少於歐美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凡是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病原體使人體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統稱為食源性疾病。一般情況下,食源性疾病由少數病原引起,如病毒、寄生蟲或細菌。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引起腸胃炎,並危及到那些因年齡或免疫功能低下而特別脆弱的少數人的生命。雖然每年2億人次患病的數據頗有些觸目驚心,但統計數據表明,實際上中國面臨的食源性疾病威脅尚未達到令人聞之色變的程度。據統計,美國每年因食源性疾病導致約4800萬人患病。僅在2011年,美國因食源性疾病有3037人死亡;相比之下,中國人口約為美國的4倍,但隻有137人因食物中毒死亡,隻有14例歸因於病原微生物。“從歷年的統計來看,中國得食源性疾病的人次都比歐美要少得多。”厲曙光說。但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營養系楊科峰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問題就少。楊科峰表示:“由於我國食品監測體系建立較晚,同時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很多中小城市、鄉村的數據不能及時統計在內,也造成瞭數據的不完整。”我國食物中毒報告網絡從2000年開始建立,到2008年底覆蓋全國2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2010年開始建立以搜集信息和數據為目的的全國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報告網絡。此網絡的具體上報流程是,從基層醫療機構發現中毒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通過縣(區)、市(地)、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逐一通過網絡填報,逐級確認審核後上傳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這對醫護人員對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的判斷能力、各級醫院的審核能力以及普通百姓對食源性疾病的認識和意識有較高的要求,以降低漏報率。“不僅僅是食物中毒,比如寄生蟲病、腸道傳染病、食物過敏、因為農藥殘留、化學污染造成的慢性中毒都算食源性疾病。有的人肚子不舒服沒有去醫院看病,也許他已經得瞭食源性疾病。”楊科峰說。目前,我國食品的監督、查處等由國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但是具體監管則由農業部門、質監部門、工商部門、衛生部門四個部門分別負責監管。厲曙光認為,我們國傢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相對比較成熟。老百姓自身對食源性疾病的認識和意識還存在很多的不足。食源性疾病有其臨床診斷標準,其中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燒等是最為典型的癥狀,“而很多中國百姓不太重視。”厲曙光說。醫學期刊《柳葉刀》上提到過這樣一個例子:某女士於一個信譽好的超市購買瞭椰漿飯,她和女兒在食用後很快就生病瞭。翌日,其公婆在食用之後也生病瞭。他們並沒有前往醫院,而是自己購買瞭藥品服用,並且從未想過去舉報這件事。厲曙光認為,大多數中國百姓長久以來的觀念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瞭,在國外發生類似的癥狀則會觸發賠償,甚至飯店停業。中國特色:人為添加近日,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發佈報告,指出食源性疾病的暴發可能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厲曙光表示,這是普遍認同的規律。“細菌繁殖的最佳溫度是25~32攝氏度,溫度越高,細菌繁殖越快,因此到瞭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多發季節,這是常識性的問題。”但楊科峰認為,氣候並不是我們國傢食源性疾病最為擔憂的因素。“在我們國傢更多是化學污染導致,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這和氣候是沒有關系的。”目前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傢和地區的化學污染、非法添加類食品污染比較少,主要是細菌導致食源性疾病。而我們國傢最主要的食品污染是人為因素。同時,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劉秀梅也曾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的相關監管部門、消費者和食品加工企業對添加劑違法濫用、農藥殘留等食品化學性污染比較重視,對食品微生物安全問題卻辦理信貸房貸銀行台北關註不足。“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整個農產品預加工技術會逐漸普及,中國工業化食品可能將引發食源性疾病。此前美國便出現過冰激凌中毒、巴氏消毒奶中毒、花生醬中毒等事件,我國目前除瞭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問題,還沒有發生細菌污染工業化產品的事件,但行業一定要對此警惕,因為一旦發生問題,影響的不是一傢一戶,而是整個銷售鏈,波及面更廣,影響人群更多。”劉秀梅說。食品中可能造成食源性疾病的生物性危害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致病菌及其毒素,如沙門氏菌、單增李斯特菌、金葡菌等,主要導致胃腸道疾病,嚴重銀行個人信貸條件信貸年息的會造成肝、腦、腎等臟器的損害,甚至死亡;第二類是產毒真菌和真菌毒素,包括黃曲黴毒素等,或造成人的急性中毒事件,或因長期攝入造成消化道癌癥等疾病;第三類則是病毒和寄生蟲。據統計,2006~2010年,我國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數和患者數最多,分別占40.09%和61.92%;有毒動植物引起的暴發事件數和患者數分別占30.70%和17.64%。化學物引起的暴發事件數和患者數分別占17.99%和9.90%。每年千億社會成本由食源性疾病增加的社會成本也是筆不小的負擔。據有關專傢測算,每年中國的食源性疾病造成的醫療成本和生產效率損失估計在360億至1680億元人民幣之間。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佈的數據則顯示,美國每年因食品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20億美元。厲曙光認為,現在“違法成本太低,執法成本太高。同時監管的投入還遠遠不夠”。以上海市為例,一個區食品藥品監管人員平均隻有三十幾個人,而食品企業有5000多傢。“兩人一組進行監督,假設365天不休息,每兩個人一個月要走訪150傢企業,一天要走5傢企業。如何夠?”厲曙光說。很多企業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也增加瞭食源性疾病的風險。“有很多的企業為瞭降低成本,采用劣質原材料;根本沒有經過食品安全檢測,照樣把食品賣出去;企業員工根本不具備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等。”厲曙光說。據統計,目前中國共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44.8萬傢,其中10人以下的小企業小作坊35.3萬傢,占企業總數的78.8%。這些小企業小作坊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和難點。專傢認為,食源性疾病光靠監管是不夠的,關鍵是從源頭管住。“應該把關口前移,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這才是關鍵。”厲曙光說。劉秀梅認為,目前我們國傢檢測溯源的技術已經掌握,但是應用到全國不同省份,由於發展程度不同,實際效果都會有很大差別。“國傢投入不少瞭,特別是技術設備方面的投入。設備不比美國實驗室差,包括省市都有先進的溯源儀器,但是有些儀器擱置在那裡,沒有被充分利用,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會用,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設備利用度問題。科普知識、檢測能力、技術人才問題等方面,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楊科峰也表示:“食品安全當中並不需要太多高精尖的東西,而是需要把相關的檢查和監管體系健全起來。面上的問題不解決,去研究深層次的沒有意義。”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5-09/141199639.html
雲林借貸
- 信貸雲林斗南信貸 車貸高雄鳥松車貸 雲林市青年創業貸款
- 房貸信用貸款那一家銀行比較快信貸年息 線上銀行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 增貸信用貸款貸款全省皆可處理信用貸款借貸
- 土信貸台中南區土信貸 房貸嘉義民雄房貸 銀行信貸四胎房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
- 想知道房貸試算表excel最有效率 的汽車貸款方法 新銀行信用貸款房貸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
- 如何汽車貸款 身分證汽車貸款 融資借貸小額貸款條件
留言列表